“Slower paced, quieter and thus less demanding on one’s attention. It’s not about chasing likes or followers, or posting quick takes.”
— Paul Robert Lloyd
轻博客平台介于微博和博客之间。依旧以 RSS 为主要订阅渠道,但外观和内容更简洁。
轻博客具有一定去平台化和去中心化的特点,创作者选择了轻博客平台,就拒绝了算法,内容多了些真诚和细腻,社群氛围往往也更平和友善,少了很多冲突。
选择了轻博客平台,也远离了商业化,没有广告,没有变现和流量的压力,不追求点赞和粉丝,更坦诚的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。
轻博客少有复杂精美的外观,更关注内容和阅读体验。
小众,也意味着多元,人们分享着自己那些有趣的爱好和体验,反而利于形成共鸣和深度连接。
轻博客不追求独立博客(Independent Blog),没有复杂的搭建和使用手册,注册后直接开始,聊聊自己的日常。
Bear 和 Micro.Blog 是其中比较经典的平台。
Bear 的 Trending 和 Most recent 页面可以认识一些新面孔。但 Bear 没有内置留言区,见字如见人,又何必蜻蜓点水般寒暄。
前段时间挺热门的 My App Defaults 就是从 Micro.Blog 社群发起的,借此机会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。
另外,write as、 Telegra 和 Montaigne 也是很有趣的轻博客平台。Write as 和 Bear 这些比较相似。Telegra 则轻到极致,不用注册,署名即可发布。Montaigne 可以使用 Apple Notes 搭建轻博客。
既然选择了博客这种难以商业化的表达方式,不如轻松一点,不再限制自己,享受这个过程。
你这么一说,我感觉自己把 TiddlyWiki 当作轻博客来写了😂
你的 TiddlyWiki 内容好多呀!
会感觉博客、微博、轻博客这些,有种虚拟身份名片的感觉。
TiddlyWiki 则略有不同,可能是会发布TiddlyWiki的朋友,大多也有个博客。TiddlyWiki 给我的感觉则是:看了我的博客之后,还想读点什么?那就来看看我最近阅读的东西和笔记吧!
想起以前网易推出Lofter的时候推广的概念就是轻博客,
主要以多元化的文章类型为特色,我那个时候发的视频现在依旧还能看到,hh
「概念」这个东西有时候隔一段时间来看,因为思维、知识体量发生了变化,又会有新的解读。
说得好!
看到轻博客第一反应是网易的 lofter,尝试结果发现访问站点还需要登录。
似乎发展成了一个同人内容为主的社区,意想不到。
最近有个docker朋友圈镜像,也挺适合的。
那个也挺有趣的,看大家玩的很热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