炸掉幻想直面现实 -《再见绘梨》

炸掉现实是为了逃避现实,炸掉幻想是为了直面现实。

今天看了藤本树的新作《再见绘梨》。

藤本树老师是真的喜欢「电影」和「爆炸」,炎拳那种表现形式根本没让他满足。这次是直接用类电影的分镜来做表达,很有趣。

四段式等分格、虚焦、手持晃动感和固定机位,呈现出了一种很像纪录片的观感,与故事情节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。想起了手冢治虫老师的那段话:

年轻人,不要想着从漫画中学习到漫画,去看一流的电影,听一流的音乐,看一流的话剧,读一流的书,然后再从中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天地。

另外,现在下拉式漫画阅读在电子设备中越来越普及,不知道藤本老师是不是考虑到了这一点,本作其实很适合这种场景下的阅读体验。

后续内容有剧透,如介意,请勿阅读。
**这部漫画实在值得自己细细品味,那独特的视觉语言、节奏感和故事性,解读实在有些暴殄天物。


第一幕:炸掉现实

少年优太按照重病母亲的嘱托,拍摄了一部母亲过世的纪录片,却因为自我发挥的夸张结尾而被同学老师诟病和耻笑。他选择在走出母亲所在医院后,以医院的爆炸作为结尾。

这个部分在初看的时候,有很强的「违和感」,在于作者公布的「信息」与「主角行为」的不对称。同学们对主角的不理解,更加深了这一现象。而主角在这个阶段,并没法消化自己的内心情绪,电影实际上是他表达自己感受的途径。

爆炸实为优太对现实的逃避,想要逃离医院,甚至逃离他的母亲。周遭的环境加剧了他内心的负面情绪,并最终录下了遗言,选择跳楼。

这时转折点出现了,在医院的天台上,「优太」遇到了「绘梨」。她似乎看懂了优太的电影,选择和优太做朋友,并提议一同拍摄一部更好的作品。


第二幕:成长

这部分补充了第一幕中缺失的信息,解释了优太为何选择以爆炸作为电影的结尾。

他的母亲在生病后,变得不再像「她」。疾病改变了她,疾病最让我们恐惧的是,它会削弱我们身上那些优秀的品质和品格,到最后仅剩下某某疾病的感染者这一身份。她变得暴躁,将负面情绪倾泻给优太。他的父亲在这一阶段的沉默,更让优太变得无助。以至于,最后没有前往医院拍下母亲临终的场景。

「优太」和「绘梨」的电影以艺术的手法重现了当时的场景,与之前故事不同的是,电影的女主绘梨扮演的是一个将死的吸血鬼。

而绘梨,也确实身患重病,是个将死纸人。不同的是,这次优太记录下了绘梨去世的画面。
不过,这不是一种救赎,电影束缚了优太的内心。


第三幕:炸掉幻想

爆炸总是残酷的,所以爆炸后的新生更让我们珍惜。

拍摄完成后的优太,似乎被「诅咒」了,离开相机镜头后,他无法直视现实,对世界有一种疏离感。

每当他感到困惑的时候,他会拿出之前所拍摄的电影,怀念的同时,也是一种逃避。

直到一场车祸带走了他的父亲与妻女,男主又回到了曾经和绘梨一同制作影片时的基地,试图自杀。

「转折点」再次出现了。

在这里,他又遇到了绘梨,魔幻的是绘梨似乎真的是吸血鬼。

永生,但会定期失忆,电影成为了她找回「自我」的媒介。

绘梨再次邀请优太坐下,一同观看电影。

这一次,优太告别并离开,门关上的那刻,双方都知道这是最后一面。

当优太走出他们的影视基地,爆炸发生了。

吸血鬼也会死亡,在幻想破灭的时候。

故去的绘梨,永远不会回来了,而电影中的绘梨会一直存在。「绘梨」已经不单单是优太的朋友,也不单单是电影中的角色,在这时「绘梨」似乎还与优太的梦想相重合。

但这种虚拟和真实,形成了无限的循环,是记忆的牢笼。

第二次爆炸,是直面现实,是一种自我的和解和救赎,更是一个新的开始。他所依靠的不再是「母亲要求拍摄的电影」,也不再是「绘梨的电影」,而是属于「自己的电影」。

写在最后

痛苦,看完以后给我的感觉是痛苦,如果不是爆炸,我会困在这个痛苦里很久,技巧啊,什么的我不懂,但沉浸在少年体内的痛苦似乎都流到了我的心里,幸好是爆炸,把这个痛苦炸掉了一大半。

——转自机核网评论区

我还是更喜欢藤本树老师的短篇作品,《再见绘梨》和《蓦然回首》,都太棒了。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,现实总是残酷的,成长总是苦涩的,不过好在「救赎」虽迟但到。

感觉藤本树老师的作品总是很孤独,孜身一人的出场,偶遇知己好友,一同读过了一段时光,并最终归于孤独。「孤独」却不「孤单」,因为在这段时光里,有「成长」,有「回忆」,并非形只影单。

5 Comments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