歌单和专辑
以前跑步、开车时,习惯听播客。一边摄入信息,一边奔跑。那种假象的「高效」总让我误以为自己掌控了时间。久而久之,几乎忘了自己是个爱听音乐的人。 前阵子机缘巧合下买了台二手黑胶唱片机,重新体会到「听音乐」这件事的纯粹快乐。没有「下一首」按钮,唱针一落,便要顺着它的节奏走完一面。每次换面,都得起身、翻面、…
以前跑步、开车时,习惯听播客。一边摄入信息,一边奔跑。那种假象的「高效」总让我误以为自己掌控了时间。久而久之,几乎忘了自己是个爱听音乐的人。 前阵子机缘巧合下买了台二手黑胶唱片机,重新体会到「听音乐」这件事的纯粹快乐。没有「下一首」按钮,唱针一落,便要顺着它的节奏走完一面。每次换面,都得起身、翻面、…
速度 在车流密集的市区或高速公路上,即便车速已超过限速(例如在 120km/h 的限速下,开到 130km/h 以上),许多驾驶者似乎依然热衷于寻找机会超车。 当道路开阔、车辆稀少时,大家的车速反而会不自觉地放慢,平均时速可能维持在 110km/h 左右。 节奏 车多时,驾驶更像是一场「节奏的较量」。 前方慢车、旁侧插队,哪怕只…
博客和博客 小红书时常给我推送「博客」相关内容,点开却发现多是「播客」。 试探的问了一个贴主,对方回复:输入法首选「博客」,图个方便。 这个答案还挺令我诧异,也好奇这两者的定义是何时开始逐渐模糊的。 它们确实读音相似,也都基于 RSS 订阅。 对我来说,他们间的区别可能在于:博客更像是「思考的产物」,而播客…
引 在罗伯特·M·波西格的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》中,「良质」(Quality)是一个贯穿全书却难以定义的核心概念。它不是物理意义上的「质量」,也不是某种可测量的属性,而是一种「先于主体与客体,先于理性与感性」的整体体验。 有评论这样解释:「回想自己跟人说话,你是不是很自然地就可以把一句话说出来,而不是说了第一…
洋洋 想看《一一》很久了,不仅因为它是杨德昌的作品,还因为干女儿的小名是一一。 全片接近 3 小时,叙述细腻克制,不同的视角的小故事,交织在一起。它记录的是日常的、琐碎的人和事,从婚礼开始,到葬礼结束。看似平淡,实则余韵悠长。 剧里有个话少的孩子,叫洋洋。他喜欢拍照,更确切的是喜欢观察。 没人教过他如何摄…
几个月前,在 Phoenix Picturehouse 观看了娄烨导的《An Unfinished Film》。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英国连锁电影院。它并不是那种巨幕商业影院,更社区化。两间不大的放映厅,座位不多,但却能带来一种亲近感。这里不仅有商业大片,更有大量小众电影和独立作品。 影片以「戏中戏」的结构,记录了一个剧组因疫情被困酒店的经历…
引 Folo 是一款 RSS 阅读器,它功能齐全,甚至比我之前常用的 Reeder 更全面,但我总会觉得用 Reeder 更舒适。这里并不是想吐槽 Folo,实际上我已经转而使用 Folo,它对订阅大量英文内容的用户非常友好,尤其适合英文水平一般的用户。 这种体验并非孤例。在无所不能的 OmniFocus 和专注的 Things 之间,在功能更强大的 Zot…
0 Claude、ChatGPT 这些大模型很有趣的一点是,无论人类主观认为问题的难度如何,它都按 token 数计费。 1 传统认为「理念」(内容/意义)高于「现象」(形式/符号),但在 LLM 定价中,纯粹的符号数量决定了价格,完全脱离了意义维度。 这挑战了我们对价值本源的理解。人类似乎从「知识生产者模式」,到了「意义验证者模…
最近看 Spike 博客的时候,了解到 Blaugust。这是一个最初由 Belghast 发起的博客活动,鼓励大家在每年八月份积极创作和发布内容。 Blog + August = Blaugust 读 Belghast 博客时让我比较惊喜的是,他也喜欢玩激战2——这是我最喜欢的网游。如今这款游戏已很少被人提及,能看到同好真是件开心的事。 顺带一提,他还养了三只…
0 我很少做梦。偶有,也似一阵过曝的灰白噪点,转瞬即逝。 但有一个梦是例外。它不像一个故事,更像一次失控的体验。 多年前,我第一次看电影《美国精神病人》,内心受到巨大冲击。并非因为情节,而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梦的感觉——一种冰冷、原始、纯粹的失控。 1 多数人的噩梦是被追逐攻击。 而我的那个梦中,追逐…
最近一周是英国的高温天气,每日通勤都是煎熬,晚上也久久难以入眠。 午饭时聊起英国人不喜欢空调,忽然意识到,我目前工作的这栋建筑在夏天不闷热也不寒冷,但没有空调制冷的那种不适感。 查阅资料发现,这栋由 Make Architects 设计、李嘉诚基金会等资助的建筑,在办公区域确实未安装传统中央空调。 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被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