辞未动心已至

在罗伯特·M·波西格的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》中,「良质」(Quality)是一个贯穿全书却难以定义的核心概念。它不是物理意义上的「质量」,也不是某种可测量的属性,而是一种「先于主体与客体,先于理性与感性」的整体体验。

有评论这样解释:「回想自己跟人说话,你是不是很自然地就可以把一句话说出来,而不是说了第一个字再去想第二个字,想完第二个到第三……良质就是你要说的那句话(或者这句话代表的那个意思),它先于主体的你和说出来的话(客体)而存在。」

良质像是一句话在说出口前就已经存在于心中——语言是将它逐步展开的过程。当然,这只是一个比喻;在波西格看来,良质还涵盖经验、直觉与价值感,而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先在语义。

以此为引子,本文想探讨人类语言和大模型(比如 ChatGPT)之间的差异。

差异

大模型的语言输出,本质上是概率建模,它只能在已有上下文的基础上预测下一个词。句子的意义,并非预先存在,而是在逐字推进中逐渐浮现、事后建构。

尽管借助注意力机制,模型能在输出中保持较高的「全局一致性」,从而在效果上模拟出具有意图的言语行为,但这种一致性更多是统计规律下的涌现现象,而非源于一个先在的、完整的表达意图。

相比之下,人类在开口说话之前,内心往往已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轮廓。它可能是模糊的情感基调,也可能是清晰的逻辑结构,又或是某种希望传递的态度。大脑中的语义网络并行激活着场景、情绪、因果链条,而语言系统则将这一高维、并发的意向「投影」为线性的词句序列。

人类也会在言说中调整想法,甚至借由说话来厘清思维。但总体而言,我们的语言是从整体意向出发,向表达延展的过程。胡塞尔称之为「意向性」,柏格森称之为「直觉」,而波西格,则称其为「良质」。

驱动

人类的「整体性」往往带有价值判断和情感色彩。我们在表达前的「完整意向」,不仅是语义的,也是价值驱动的——潜意识中知道自己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态度、建立什么样的关系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。

而 AI 的统计生成模式,虽然能够产生高度连贯的文本,但没有一个真正的「为什么要这样说」的内在驱动。

换句话说,目前 AI 的「内在驱动」并非自身生成,而是由人类外部补充。我们提出问题、设定方向、隐含价值期待,AI 则在概率的框架中展开回应。

那么,如果 AI 在功能表现上日益逼近人类,这种内在的价值驱动是否仍是不可或缺的?

倘若机器是「擅长执行的工具」,那么一个失去了良质感知的人,或许正悄然沦为「被工具化」的存在。

真正的价值,不仅在于把事情做对,更在于在行动之前,保有那一瞬的迟疑与自问:「这件事,为什么值得去做?」

正是这个追问,让语言成为意义的流露,而非词语的堆砌;也让我们在当下的技术狂潮中,仍与 AI 有所区别。

支持

5 评论

留下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  1. dayu老师思考的真有深度,其实以前也看到过类似的思考,叫“语言相对论”,就是说话的方式是精神的直接投射,体现着思考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