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&S
小时候偶尔会跟妈妈去南京西路的玛莎(M&S)逛逛,两层楼,一层是衣物,一层是日用品和零食,店面很大。那时觉得 M&S 作为日用品商店是偏贵的。2016 年的时候突然关门了,清仓折扣的时候还去兜了一圈,买了点饼干零食。
后来发现英国也不都是大型 M&S,一层楼的中型店铺更多些,销售日用品、食物和新鲜果蔬。自营产品的质量很好。
回顾着看,M&S 来的太早了,闭店之后刚好是上海经济发展比较好的阶段。很多上海居民的消费习惯都在 2015-2019 年之后改变了很多。疫情后,虽然有消费降级的趋势,但山姆反而更火了。如果逛超市的体验能很好,那么似乎没那么有必要逛商场了。
奥乐齐
奥乐齐在英国的定位是高性价比,与联华相似,品质和体验不如 M&S,坚守着自己的市场份额。
在中国,它的定位则是精品社区超市,更类似于 M&S,有质量还不错的烘焙区、自营产品和鲜食。很少在繁华商圈开店,集中在人流量集中的居民区。
2015-2019 给我的感觉是混乱上升的,到了平台期之后,大家才缓过来,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。
奥乐齐则刚好在 2019 年进入中国,旁观着山姆和盒马的大战,随着上海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变化,慢慢成长。
奥乐齐是在疫情后铺开的,品类比传统超市少了很多,自产自销,控制成本。店铺规模是 M&S 在英国最常见的那种,800 平米左右的中型超市。偏欧美的主产品结构,很适合上海消费者市场。
奥乐齐的自有产品占比很高,看网上的数据,能达到 70%,盒马和山姆则在 30-35%。这其实和山姆的策略很类似,选优质的产品,但更注重自己品牌营销,并进一步增加了自己的议价能力。
另外,值得肯定的是奥乐齐的本土化经营模式,越来越多的新自有产品是很有中国特色的,比如万年青、盐水棒冰…
附近奥乐齐开了之后,我们家去山姆的频率都变低了一些。
结
M&S、奥乐齐和山姆,有一个共同点「很好逛」,综合购物体验不错。
最近挺喜欢看「教别人怎么开便利店」的视频,那位讲师很重视香烟、快递和饮料。香烟无法线上销售,快递能吸引年轻人,饮料则是日常解渴的刚需。这几款商品是引流的,消费者会就近购买,并连带着消费其他货品。
线上经济的火热,带来的是实体店关闭潮,怎样将消费者引导到店内将是一个长期的课题。这些超市给出的解决方案是「好的体验」和「社区化」。基于社区,培养小中心的消费习惯,感觉是未来的发展方向,其实没那么多消费者需要去大商场。
写这篇文章之前,我觉得 M&S 如果 2019 年入华,可能是另一番景象。写完之后,发现不是这样的,奥乐齐的供应链体系很成熟,定位也比 M&S 入华的时候,清晰的多。
外国商超是真的好逛。可惜人都是爱新鲜的。能撑过十年的都是佼佼者。
确实,小时候觉得家乐福可太棒了,没想到一转眼就凉了。
那时候超市代表着「能顺便买点零食,而不用花自己的零用钱」。
以前的盒马也还不错,现在处于转型期,拉了。
盒马我也挺爱逛的,就是结账的时候还要下个app,有点难受,慢慢的就不去了。
感觉它的定位不够清晰,想要垄断行业,但它其实没必要和山姆竞争,真的对手是奥乐齐。现在盒马折扣店还是挺香的,我妈经常去。
一眨眼上海玛莎都闭店这么久了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