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、酒吧、醉了

学术酒吧

前段时间去了次上海的学术酒吧,叫街垒 Bunker,定期会准备一些社科人文类的活动。

去之前,我的理解是「一群人在酒吧讨论一个主题」。去之后发现这个活动更像是「在酒吧办的学术讲座」。这种学术酒吧活动其实更接近于 TikTok 上很火的 PowerPoint 之夜,一群年轻人围绕一个主题准备比较轻松的演讲。

演讲的内容,一般话题性比较强,吸引眼球。讲者似乎是海外留学背景的居多,算是一个业余爱好。

我去的那场内容还挺有趣,但情绪大于严谨,会聊一些她并不能掌握的话题,听得内容又恰好是我有些了解的,就有点头大。也可能讲者之前喝酒,有点醉了。主持人的水平要好一些,帮着圆了圆场。结尾部分有简短的问答环节,我会更喜欢这个部分。

趣味性要高于国内的部分课程,如果能再严谨一点,做本科生的科普讲座挺好。

酒吧不强制要求消费,这挺好的,但确实有一些「学术」溢价,比上海普通精酿酒吧的价格要高不少。

我感觉自己从小上课的时候,就有心理上的负担,即开口回答、讨论,就一定要「对」。没有很多自由讨论的氛围。学术酒吧特别好的一点是,让越来越多的人敢于开口了。

酒吧这种场所,做酒吧辩论,可能会比酒吧演讲要有趣的多。

醉了醉了

之前有跟英国老师和同学去过酒吧,风格差别挺大的。

英国是有酒吧文化的,一般校内就有两三家酒吧,下课之后偶尔会去聊聊天。桌子比较小,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感不是那么强,聊得话题也轻松一些。

聚餐的时候不会约一个很具体的时间,先到的喝 1、2 轮,聊一会,等人到齐再去吃饭,然后再喝 2 轮,最后再去酒吧喝到深夜。

慢慢会聊到学术相关的话题,能听到一些八卦内幕,一些他们对政策的看法。几杯下肚脸红之后,确实会感觉互相之间的关系变好了一些。

跟英国的好友聊起过酒吧文化这个话题,英国酒吧其实对他们来说也挺贵的(但其实比上海酒吧便宜很多),但本地的学生奖学金比较丰厚,毕业后慢慢还就行,所以大部分人有钱有时间去社交。另外,pub quiz(酒吧团队答题活动)每周会举办几次,在欧美很流行,吸引很多人参加。

前几天在看 Welcome to Wrexham,一个小足球队的纪录片,能感觉到欧美的体育赛事有一种很深的社区感。镇子上的人聚在一起支持自己的球队,无论这个球队是否有世俗意义的成功。而这些体育赛事也和酒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。

顺着酒吧这条线,感觉能看到很多当地人的生活习惯。

朋友也聊到,酒吧文化在英国也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活动,现在年轻人慢慢也不那么积极了。一部分原因是经济下行,但奖学金没有涨很多,学生的消费力没有以前强了。另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们没有那么在乎社交了。那时候,感觉他有些伤感,感觉他想起了曾经一起喝酒聊天的朋友们,还有年轻的自己。

A: 真学术酒吧都是拎着白酒分酒器打圈。
B: 一看就是大导带出来的。

  • 小红书评论区

国内的酒文化,一般是餐桌+白酒。我不爱喝酒,量也一般,参加的不多。

酒桌上都是长辈,就比较难放松,且有种不知道该聊什么的感觉,只能一杯下肚,都在酒里。

大大的桌子,总感觉很难聊天。

我身边的同辈之间很少会约喝酒,记得本科毕业的时候,全班男生说要疯狂一下,结果也没喝掉几瓶啤酒。

参加国际会议的时候,有英国老师一起,感觉他们对中国酒桌文化还挺习惯的,也挺爱喝白酒,比国内的老专家还能喝。

那时候,感觉国内外酒文化的差异其实也没那么大,开心就好。

跨学科

酒吧讨论挺容易停于表面,但其实很适合跨学科交流。就比如我去参加的这种社科讲座,最该去的不是人文社科的学生,他们沿着大学科的脉络总会学这些知识。倒是很适合理工农医的学生参加,国内学科之间的壁垒有些过于严重,多扩宽自己的视野很有好处。

我心里理想的适合学术讨论的酒吧:

  • 价格亲民
  • 离学校近
  • 讨论氛围自由友好
  • 跨学科的包容度
  • 有 Pub Quiz
  • 有好喝的 Cider

2 评论

留下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  1. 学术酒吧一般通过什么途径知道或者获取呢
    我不在上海但是看了之后 也有兴趣想去参加看看 想找找有没有本地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