洋洋
想看《一一》很久了,不仅因为它是杨德昌的作品,还因为干女儿的小名是一一。
全片接近 3 小时,叙述细腻克制,不同的视角的小故事,交织在一起。它记录的是日常的、琐碎的人和事,从婚礼开始,到葬礼结束。看似平淡,实则余韵悠长。
剧里有个话少的孩子,叫洋洋。他喜欢拍照,更确切的是喜欢观察。
没人教过他如何摄影,这样反倒更好,他不执着于捕捉实体,而是捕捉概念。

第一卷胶卷
摄影不仅是「记录」,还是「沟通」。
洋洋不善于用语言表达。第一卷胶卷被用于拍蚊子,是想告诉妈妈有蚊子咬他。
影像让他舒适。
虽然没拍到蚊子,但拍出了自己急切的情绪。那段时间母亲的情绪并不好,他似乎是希望与母亲有多些东西聊。
老师捉到了他偷偷外出打印照片,老师并不想理解这些照片,嘲讽洋洋「前卫艺术」,还要他罚站,直到家人来接他。
他始终没有拨通电话,也没有争辩,默默的站了很久,直到老师觉得无趣。他不想去打扰这个阶段的家人,大家都有各自的烦恼。
对洋洋来说,拍照是替代语言的方式,没必要跟不懂自己的人争辩。
第二卷胶卷
每个人都只能看到一半的世界,因为我们能看到前面却看不到后面。
洋洋想了想,选择记录人们的背影,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,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。
世界并不完整,摄影帮助我们意识到「不完整」本身。
《一一》也不完整的,电影展示了许多故事的结局,但没交代故事的缘由。
我们只能看到生活的一半,就更别提电影了。
少一些对眼前事物的评判,多一些对其成因的理解。我们追逐着眼前事物的完美,却看不清自己。
影片中洋洋暗恋的女生,以后会不会帮他记录「背影」呢?
结
摄影从来不只是「快门一按」。它是慢的、沉静的媒介,需要我们停下、凝视、补全、理解。《一一》用三小时的克制叙事,和洋洋的两卷胶卷,一起提醒我们:真正值得看的,是那些我们自己看不见的部分。
不知一一长大后,会不会看这部《一一》,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又会如何理解?
感觉也是对电影和创作的思考,以及purp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