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Claude、ChatGPT 这些大模型很有趣的一点是,无论人类主观认为问题的难度如何,它都按 token 数计费。
1
传统认为「理念」(内容/意义)高于「现象」(形式/符号),但在 LLM 定价中,纯粹的符号数量决定了价格,完全脱离了意义维度。
这挑战了我们对价值本源的理解。人类似乎从「知识生产者模式」,到了「意义验证者模式」阶段。
知识生产者模式:Human → Knowledge → World (单向的创造与输出)
意义验证者模式:Human ⟷ AI ⟷ Knowledge ⟷ World (循环的对话与验证)
知识不是对感官现象的被动接受,而是通过辩证法——包括提问、反驳和循环论证——来把握事物的抽象本质(即「理念」或「形式」)。
想到此刻,越来越佩服 ChatGPT 选择以对话为逻辑搭建可视化交互框架。
对话强制人类参与验证过程,每个回合都是一次意义协商。
2
未来,稀缺的不是知识,而是注意力、验证能力和意义建构能力。
当信息无限,你的关注模式就是你的存在模式。
(现阶段,AI输出的是概率分布,不是确定性知识。每次对话不只是「验证」,更是风险管理,评估哪些输出可以信任,哪些需要二次确认。)
个人论坛https://spssluntan.webboard.org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