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rbie :重塑,权力与性别

人生是一场永不间断的存在主义危机

最近看了新上映的 Barbie,带给我很多惊喜。这部影片层次丰富,平等地讽刺所有人,但又都浅尝辄止,无法让所有人满意。

这部电影可能并非一部出色之作,但它确实引发了我许多思考。


剧透预警!

Rebranding

电影 Barbie 是美泰公司的一次,芭比娃娃的品牌重塑,片中为 Barbie 这个词赋予了很多新的含义。

先是基于妈妈 Gloria 和 Barbie 的连接感,告诉人们 Barbie 不仅仅是一个孩童的专属玩具,而是跨越年龄层的存在。

接着,推出「平民 Barbie」。重塑后的 Barbie 不需要是完美的形象,可以是每个人的自我映射。可以是任何职业,任何身份。

最后,从 Barbie 到芭芭拉,找寻新的自我。

将芭比重塑为一个新的流行符号,一个符合当下社会认知的符号,从商业上它是成功的。反叛者的反叛,也可以成为商品,批判者的批判,也可以成为商品。

这部电影想讲的不只是女性主义

Barbie 们的「反抗」看似成功,但其实并没有深刻的反思。即使是 Sasha 和 Gloria,也在芭比的世界沉沦了,就如 Ken 在人类世界中一般。无论父权还是女权,最终都沉迷于「权利」和「特权」。引出,资本才是现在人们应该反思但又不敢反思的。

Barbie 世界是一种真正的「父权制」。你只需要是 Barbie,就能做任何工作,光鲜地生活。

而片中的父权制真实世界并非如此,你是男性,但没有「专业资质」,依旧无法找到工作。Ken 连海边救生员的工作也做不了。

Barbie 们是真正的特权群体。

也揭示了,父权制是身份等级制度,我们需要关注的并非「父权」,而是「等级」是如何被建构的。有时,我们会用一小部分拥有特权的群体,代表社会结构。「父权制」同时剥削了男性和女性,受益者为上层男性和女性。整个社会的政治结构,不仅仅是性别差异。这样有明确性别指向的标签实际上加剧了矛盾和冲突,让更深层的议题隐藏了起来。

性别认同是随着社会关系浮动的,不是简单由生物学因素决定,而是一系列标签的集合,是社会建构的结果。

微小的改变

Barbie 们通过情感和谎言操纵 Ken,以完成选举。谎言,最后只能得到谎言,Barbie 们的世界依旧是空心的。Barbie 们到最后也不在乎 Ken 的需求,没有一个 Barbie 拥有「同理心」,即使是「主角 Barbie」似乎也只在乎自己。

Ken 们争取到一个无足轻重的席位,依旧不清楚自己真的想要什么。即使是领头 Ken ,他的需求仍是获取 Barbie 的关注。

每个人都应该建立健全独立的人格,不卑不亢地爱彼此,尊重彼此。

影片最后,Barbie 鼓励 Ken 寻找「自我」。对于 Ken 来说,要走的路还很长。但,这至少是个开始。群体性的社会变革无法一蹴而就,只能期待点滴的改变,和个体的自我觉醒。

Allan 们

无论是 Barbie 强势的时候还是 Ken 强势的时候,Allan 都没有被看见。Allan 在电影中是超脱于性别的角色,是任何一种可能存在的少数群体。

而我们,在性别标签上可能是主流群体,但在其他一些身份标签上,又会是少数群体。是那个不被看见的 Allan。

记得戴锦华老师说过:女性是一种弱势群体的投射,背后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可能。

9 评论

留下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  1. 觉得之前你说的 Barbie就是Ken,Ken就是Barbie也很好呢~
    不光是性别,还是普遍意义上的关系与权力

  2. 写得真好!
    我也认为有很多问题被性别问题掩盖了,实际本质是权利结构问题和阶级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