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
MBTI (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) 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性格分类法,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、职业咨询、人际关系等领域。比较有名的测试网站是:16 Personalities。
很多网络宣传让大家误以为 MBTI 是荣格开发的,但荣格其实并没有参与这个项目,他认为人的心理是复杂的,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单一的类型或标签。MBTI 实际上源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,是一种资本语境下的快速分类法,而非为了个人成长和评估所建立。
MBTI 有其存在的合理性,本文不想矫枉过正,讨论如何合理使用 MBTI。
为何我们相信 MBTI
确认偏误(Confirmation bias)是一种心理现象,指的是人们在处理信息时倾向于寻找、关注、解释和记住那些符合自己预期、观点或信仰的信息,而忽略、贬低或忘记那些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证据。
巴纳姆效应(Barnum effect)是一种心理骗局,让你觉得某些泛泛的说法特别符合你的情况,让你觉得它们是专门为你写的。实际上,这些描述对大多数人都适用,因为它们足够宽泛,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。
MBTI 是确认偏误和巴纳姆效应的结合体,并披着一层科学的外衣,用精神分析、荣格、心理学这些词汇点缀着,让人们深信不疑。另外,MBTI 具备的社交属性也帮助着它自我推销和宣传。
为什么要警惕 MBTI
MBTI 实际上有一份指南,其中提到该测试需要在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下完成和解释,咨询师并不一定会将结果告诉你。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,受测者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测试内容、意义和局限性,避免对结果产生误解或过度依赖。
我们展开聊聊这部分,为什么指南中会有这个要求?
先从内倾(introversion)和外倾(extraversion)两个概念聊起。内倾型的人更倾向于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独处中获得能量。外倾型的人从与他人互动和参与社交活动中获得能量。内倾和外倾实际上与主客体之间的优势地位相关,与行为无关。内倾和外倾实际上都是我们的一部分。
MBTI 不同与其他测试,他身上的一些「科学属性」会吸引我们测试,并引导我们将结果解读为标签,映射在自己身上。它的结果某种程度上给你下了一个定义,这个定义如果是从一个权威语境下传达,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很深远的。如果给自己贴上了内倾的标签,那么他就不容易识别和辨认自己外倾的部分。我们很容易被自己当下的喜好所吸引,放大标签的含意。
这种「放大」有可能极端化,被主体或客体所束缚,限制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成长。
主体和客体就像是“观察者”和“被观察者”,或者“体验者”和“被体验者”。主体通过自己的感知和思维来了解客体,而客体是主体在了解世界时所关注的事物。
那些对立的特质,也是互补的。 荣格八维中提到的,内倾和外倾,思维和情感,感觉和直觉,是需要我们不断自我评估和平衡的。我与我相争久,宁做我。
另外,MBTI 试图将人的复杂心理特征归纳为 16 种类型,可能导致过度简化和刻板印象。将人们划分为固定类型可能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和变化,加剧了对某一类人的成见和误解。
MBTI as method
尽管 MBTI 存在诸多问题,但我们可以尝试合理地使用它,从中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。以下是一些建议:
- 尽量在专业指导下使用: 心理咨询师能更好的协助你理解测试的内容、意义和局限性,避免误解和过度依赖。
- 保持开放和怀疑的态度:在接受测试时,不要把结果看作是绝对的真理。要明白这只是一个工具,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。体验其娱乐性,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。
- 了解自己的成长和变化:我们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随着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。所以,在不同的阶段,我们可以重新评估自己的性格特点,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。
- 不要试图用工具评价他人: 人是复杂的,这些工具尚且不能评价自己,更无法评价他人,得出的结果只会是刻板印象。要避免将人们简单地归类,而应尊重他们的独特性。
MBTI 可以作为一种自我反思的工具,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喜好、需求和潜力。但在此过程中,要避免陷入刻板印象和自我限制的陷阱。
我在想可以不可以让基于GPT-4的Chatgpt来扮演心理咨询师的角色,是否能获得更加准确的MBTI结果
心理咨询师更多的是倾听和引导,而非给出「结果」。
ChatGPT 可以作为基础工具,了解病人的基础情况并归档转诊,增加心理咨询的可及性、易用性和隐私性;并辅助心理咨询师进行深入的治疗和引导。
月初正好通过阅读《被讨厌的勇气》了解到阿德勒的心理学观点,所以觉得还蛮有趣。
明晚关于MBTI的三联周刊沙龙会谈是需要筛选的,我在投稿中这样写道:
我也曾热衷于MBTI测试,并通过那些字母组合来找寻自我的意义和栖居。但是随着工作属性和角色的切换,从外贸,到程序员,到咨询师,到教师,再到现在的区域业务负责人,不同【阶段】的测试结果也在悄然变化。
逐渐怀疑MBTI权威性的我,最近研读了些阿德勒的心理学后反而有些释然——与弗洛伊德的“原因论”不同,阿德勒的哲学是“目的论”。他认为人随时可以改变,只是取决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。这也是我希望在这个活动中,和更多人来探讨这些俗世中各种标签与自我桎梏性“分类”的原因所在。
也就是说,我们的MBTI属性,是可以随着看待世界的方式而改变的。因为去拼命去找相同点而自我欺骗达成的结果,只会让人们过于相信自己属于某个类型,并且在其中越陷越深,于是让本是有助自我认知的工具,变成阻碍人格完整与前进成长的泥潭
其他后续等明晚沙龙讨论后再更~
祝好! 等你明晚的消息~
MBTI没有通过心理计量学的验证,信度和效度都不行。
如果你对通过心理测量了解自己的性格倾向和优势,可以看一些积极心理学的东西, 尤其是马丁 塞林格曼。
宾夕法尼亚大学有一些经过心理学检验的量表可以使用 https://www.authentichappiness.sas.upenn.edu/testcenter 其中的VIA Survey of Character Strengths 可以测量性格优势。量表应该是有中文版的https://www.authentichappiness.sas.upenn.edu/zh-hans/testcenter。
当然,VIA量表的使用,同样向你问中所述,做一参考,而非给自己贴标签。
[…] 「学者们说,中国对MBTI的痴迷已经走得太远了」不要让 MBTI 成为一种疏远和支配我们的力量。MBTI 可以作为一种自我反思的工具,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喜好、需求和潜力。但在此过程中,要避免陷入刻板印象和自我限制的陷阱。相关博客:MBTI as method […]
16 Personalities 这个网站很有名没错,但也是公认的超级不准的网站😂
挺有感触的,不要被这些限制自我的生长。